列子(约公元前450年—公元前375年),名御寇,又名寇,字云,亦作圄寇 。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。郑国圃田(今河南郑州)人,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。约与郑繻公同时。先秦天下十豪之一,道学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文学家、教育家。
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,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。其学本于黄帝老子,主张清静无为,归同于老庄,被道家尊为前辈 。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(列子学),对后世哲学、美学、文学、科技、养生、乐曲、宗教影响非常深远。
东汉班固《汉书·艺文志》“道家”部分录有《列子》八卷,早佚。今本《列子》八卷,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,或为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。全书共载民间故事、寓言、神话传说等134则,题材广泛,有些颇富教育意义。
(东汉应劭《风俗通义》佚文):“[列氏],古帝王列山氏之后,子孙氏焉。郑有隐者列御寇,著书八篇,号《列子》。”
列子,姓列,名御寇,战国时期郑国圃田(今河南郑州)人。曾师从关尹子、壶丘子、老商氏、支伯高子等。隐居郑国四十年,不求名利,清静修道。后被尊奉为“冲虚真人”。
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,与郑繻公同时,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。列子聚徒讲学,弟子甚众,一次,列子往谒南郭子时竟挑选“弟子四十人同行”,可知列子后学众多。
列子先后著书二十篇,十万多字。
据庄子《逍遥游》,列子可以“御风而行,泠然善也”,似乎练就了一身卓绝的轻功。因为庄子书中常常虚构一些子虚乌有的人物,如“无名人”“天根”,故有人怀疑列子也是“假人”。不过《战国策》《尸子》《吕氏春秋》等诸多文献中也都提及列子,所以列子应该实有其人。
列子弟子存名者有伯丰子、百丰、史疾。
《列子》是一本书,一本重要的先秦道家典籍,对此书的评价是,此书中蕴含大智慧。列子,是一个人,出生在老子、孔子之后,庄子之前。因此,《列子》一书中有关于孔子的记载;而《庄子》一书中,有关于列子的记载。列子,虽然是我国2000多年前,战国时期的思想家,但其提出的许多哲学思想仍然值得现代人深思。
图片
列子:一个能御风飞翔的有趣的人
在《庄子》一书的逍遥游篇中记载,列子其人是能够御风而飞的。诚然,在现代人看来,这只是个神话传说,列子也不过是个传说中会飞的神仙。但列子无疑是文字历史记载中极少能“飞”的人之一,承载了古人的浪漫与温情。
我是在读《庄子》一书后,才知道有列子这么有趣的一个人,才知道有《列子》这么有趣的一本书。《列子》中有许多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,有我们熟知的,不熟的,也有我们自以为知道却实际上只读过一半的。
比如,愚公移山、夸父逐日、两小儿辩日、余音绕梁、高山流水、杞人忧天等等。
列子这个人非常有趣,在老师壶子的教导下,通过帮老婆喂猪做饭而悟道,常年居住在郑国,四十多年却无人赏识,就和普通老百姓一样。
有一年,郑国发生饥荒,列子要去卫国。由此,学生们向列子请教时,列子才开始讲述他所理解的哲学思想:有生不生,有化不化。
图片
列子哲学:有生不生,有化不化
这是列子理解的事物存在发展变化规律。
我认为,列子的这段生生化化的哲学思想可以用如下现代的语言来解释:事物有生死变化,却无法感知生死变化。虽然无法用肉眼看到事物的生死变化,其实事物一直在生死变化。
无论有形的事物、无形的事物都是这样,比如生命、阴阳、四时均是如此。
在人生中,从出生开始或者说受胎开始,每一天、每一个时刻、每一个瞬间,都在生生不息的发展变化,这种发展变化就构成了生命本身。
事实上,我们每个人都在向死而生,但受限于生命本身,却无法感知这种变化,很多人直到生命尽头,才感悟到这一点。
与上述观点类似,老子在《道德经》的首句将其归为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,“非常”说明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之理;而孔子的儒家学派将事物的这种发展变化归结为一个字“易”,意思为变易,宇宙万物没有东西不在变动中;佛家理论中则将此称之“无常”。
而这种变化本身,则是一种常态。《列子》讲述的是这个道理,《道德经》如此,《庄子》亦然。《易经》将这个道理讲述的更加浅显易懂。佛家则将“无常”归为三法印之一。佛法中的三法印分别为: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、涅槃寂静。
如果说生生不息的这种变化,是《列子》一书的精粹和本质,那么其中的寓言故事就是对这种生生不息变化的详尽解读。下面就从大家耳熟能详的“两小儿辩日”开始分析。
图片
小儿科的“两小儿辩日”,不简单
“两小儿辩日”是现在收录在小学课本里的一个小故事,讲述的是孔子东游时发生的一件事。如果不是仔细确认这个故事的来源,很多人会以为这个故事来自《论语》。其实,这个故事来自《列子》。
孔子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太阳距离远近的问题。
一个小孩认为:“太阳初升离得近,而中午时离得远。”
原因在于,“太阳刚初升时像车盖那么大,到了中午,就像小盘子那么大了,这不正是离人远的看来小,而离人近的看起来大吗?”
另一个小孩则认为:“太阳刚升起时离得远,而中午时离得近。”
原因则是:“太阳升起时又寒又冷,到中午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,这不正是离人近时热而离人远时凉吗?”
最终孔子不能决。两小儿笑:还以为你知识丰富呢!
“两小儿辩日”这个故事,简单吗?非常不简单。小儿的问题,淳朴自然、日常,却并不简单。太阳,每天东升西落,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情了,但其中却有大问题。
小孩子因为好奇心,渴望了解这个未知的世界,讨论这个问题,正常得不能再正常了。以小儿的问题对圣人孔子,这故事真是非常高明。
图片
“两小儿辩日”的深层内涵
现在查大量资料,有人仍然认为中午太阳近,还有人认为这个故事是列子在笑孔子。
我先说下结论,孔子不能决是对的。因为,无论是中午热早上冷,还是太阳早上大中午小,这些事儿,和太阳距离地面的远近根本没关系。
图片
具体分析如下:
中学地理课上大家都学过,地球的四季交替与地球太阳距离无关。也就是说夏天不是因为太阳距离地球近,冬天并非太阳距离地球远。
具体举例来说,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类似椭圆形,北半球的冬天时,地球在近日点,冬至时的地日距离甚至比夏至要近500万公里。
地球直径只有1.2万公里,与日地距离14960万公里相比几乎微不足道。所以,中午和早上的日地距离差异可以忽略不计。
四季交替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引起的,也就是说与太阳光穿越大气层的厚度相关。
早上、中午这种太阳变化与四季交替类似,只与太阳光穿越大气层的厚度相关,而与日地距离无关。
“两小儿辩日”,按照现代科学解读:早上,太阳穿越的大气层厚度大,中午,太阳穿越的大气层厚度小。而早上太阳距离地球近还是中午距离地球近?因为地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无时无刻都在变动,距离的远近还真说不准。
图片
书中更多有趣的哲学思辨
如果说“两小儿辩日”是对天文学的哲学思辨,那么“杞人忧天”寓言故事也是如此,并非一个笑话那么简单。有兴趣的可以读一下杞人忧天的全文,杞人忧天共有三个层次的哲学思辨,因为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接受程度,目前课本中收录的只是第一个层次。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“杞人忧天”这一成语时,使用的一般也是第一个层次。
愚公移山这则寓言也同样出自《列子》,其中的思辨思想主要体现在愚公与智叟两人之间,愚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,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,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在心。
子贡倦学的故事,可能读过的人比较少。其中的思辨思想也是有趣又深刻。子贡有阵子不想学习,于是向孔子告假想休息一段时间。孔子回复说,人生没得休息,除非进了坟墓,就可以休息了。子贡于是感叹死亡太伟大了!这段对话是不是很有意思呢?孔子作为老师,回复得妙,子贡作为学生体悟得妙。
孔子评价说:“赐!汝知之矣。人胥知生之乐,未知生之苦;知老之惫,未知老之佚;知死之恶,未知死之息也。”
从孔子与子贡的这段生死之辩上看,无疑孔子和子贡在生死的问题的上达成了一致,看透了生死。
子贡倦学的故事,讲述的是人生的两端生与死。而对于生与死之间的过程,周文王的老师鬻熊讲述的更加明白,在鬻子看来,人从出生到衰老,没有一天不在变化,但是这种变化人们却无法察觉,直到衰老才明白。
综述
由上述分析来看,《列子》一书讲述道理的方法是非常高明的,采用的是寓言故事的方法,人们喜闻乐见又能深入理解。与我国广为流传的《道德经》、《易经》等经典图书一样蕴含着人生的大智慧和丰富的哲学思想,有趣且值得深入学习与借鉴。
生无一日之欢,死有万世之名。——《列子·杨朱》
理无常是,事无常非。——《列子·说符》
独往独来,独出独入,孰能碍之?——《列子·力命》
生生死死,非物非我,皆命也,智之所无柰何。——《列子·力命》
信命者,亡寿夭;信理者,亡是非;信心者,亡逆顺;信性者,亡安危。——《列子·力命》
天地无全功,圣人无全能,万物无全用。——《列子·天瑞》
行善不以为名,而名从之;名不与利期,而利归之;利不与争期,而争及之:故君子必慎为善。——《列子·说符》
察见渊鱼者不祥,智料隐匿者有殃。——《列子·说符》
不逆命,何羡寿?不矜贵,何羡名?不要势,何羡位?不贪富,何羡货?——《列子·杨朱》
生非贵之所能存,身非爱之所能厚;生亦非贱之所能夭,身亦非轻之所能薄。——《列子·力命》
天地无全功,圣人无全能,万物无全用。故天职生覆,地职形载,圣职教化,物职所宜。——《列子·天瑞》
夫浅知之所争者,末矣。——《列子·说符》
见出以知入,观往以知来——《列子·说符》
治大者不治细,成大功者不成小——《列子·杨朱》
贫者士之常也,死者人之终也,处常得终,当何忧哉?——《列子·天瑞》
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,是故忤物而不慑。——《列子·黄帝》
外游者,求备于物;内观者,取足于身。——《列子·仲尼》
利出者实及,怨往者害来。——《列子·说符》
睢睢而盱盱,而谁与居?大白若辱,盛德若不足。——《列子·黄帝》
枉直随形而不在影,屈申任物而不在我——《列子·说符》
智之所贵,存我为贵;力之所贱,侵物为贱。然身非我有也,既生,不得不全之——《列子·杨朱》
圣人以智笼群愚,亦犹狙公之以智笼众狙也。名实不亏,使其喜怒哉。——《列子·黄帝》
迎天意,揣利害,不如其已。——《列子·力命》
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。——《列子·说符》
公天下之身,公天下之物,其唯至人矣!——《列子·杨朱》
喜怒岂妄发哉?皆逆之所犯也。——《列子·黄帝》
醉者之坠于车也,虽疾不死。骨节与人同,而犯害与人异,其神全也。——《列子·黄帝》
吞舟之鱼,不游枝流;鸿鹄高飞,不集污池。——《列子·杨朱》
色盛者骄,力盛者奋,未可以语道也。——《列子·说符》
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。——《列子·说符》
人不尊己,则危辱及之矣。——《列子·说符》
天下理无常是,事无常非。——《列子·说符》
至言去言,至为无为。——《列子·说符》
欲刚,必以柔守之;欲强,必以弱保之。——《列子·黄帝》
昼想夜梦,神形所遇。——《列子·周穆王》
先日所用,今或弃之;今之所弃,后或用之。——《列子·说符》
言美则响美,言恶则响恶——《列子·说符》
余音绕梁欐,三日不绝——《列子·汤问》
形枉则影曲,形直则影正。——《列子·说符》
汝心之固,固不可彻——《列子·汤问》
生者不能不生,化者不能不化,故常生常化。——《列子·天瑞》
得时者昌,失时者亡。——《列子·说符》
列子修道九年之后,就能御风而行。《述异记》中说,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,立秋日就反归“风穴”,风至则草木皆生,去则草木皆落。《吕氏春秋》说:“子列子贵虚”。他认为“至人之用心若镜,不将不迎,应而不藏,故能胜物而不伤”。
列子心胸豁达,贫富不移,荣辱不惊。因家中贫穷,常常吃不饱肚子,以致面黄肌瘦。有人劝郑国执政的子阳资助列子,以搏个好士之名,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,他再三致谢,却不肯收受实物。妻子埋怨说:“我听说有道的人,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,我却常常挨饿。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,我真是命苦啊。”列子笑着对妻子说:“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,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。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,所以我不能接受。”一年后,郑国发生变乱,子阳被杀,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,御寇得以安然无恙。这样的列子遗事今郑州民间还在流传,康熙三十二年《郑州志》也记载了这个故事。
列子贵虚尚玄,修道炼成御风之术,能够御风而行,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。庄子《逍遥游》中描述列子乘风而行的情景“泠然善也,旬有五日而后返。”他驾风行到哪里,哪里就枯木逢春,重现生机。飘然飞行,逍遥自在,其轻松自得,令人羡慕。
唐玄宗天宝元年(739年)李隆基封其为冲虚真人,其书名为《冲虚真经》。
宋徽宗封为“致虚观妙真君”。北宋景德年间加封“至德”,号曰《冲虚至德真经》。
图片
列子的智慧
列子的学说,刘向认为:“其学本于黄帝老子,号曰道家。道家者,秉要执本,清虚无为,及其治身接物,务崇不竞,合于六经。”
《尔雅·释诂》邢昺《疏》引《尸子·广泽篇》及《吕氏春秋·不二》说:“列子贵虚”。
《战国策·韩策》有:“史疾为韩使楚,楚王问曰:‘客何与所循?’曰:‘治列子圉寇之言。’曰:‘何贵?’曰:‘贵正’。”
张湛《列子·序》认为:“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,万品以终灭为验,神惠以凝寂常全,想念以著物为表,生觉与化梦等情。巨细不限一域,穷达无假智力,治身贵于肆仕,顺性则所至皆适,水火可蹈。忘怀则无幽不照,此其旨也。”
吴筠:冲虚冥至理,休道自元通。不受子阳禄,但饮壶丘宗。泠然竟何依?挠挑游太空。未知风乘我,为是我乘风。
王东牟先生集《画列子图和韵》:稻梁戒鸟啄,馈粟辞子阳。神明久不死,宇宙一鸟翔。若人据槁枯,中自含宫商。其游车泠风,其息形坐忘。豆山瀛四等,念往即褰裳。盖去任去来,岂谓符弛张。老商顾之笑,是事何轻扬。云风驾旬余,日月车舟两傍。拊掌一戏笑,何异侏儒场。后人致引慕,竹林焚馨香。飘飘大人赋,气夺千丈强。吾闻孔仲尼,道盛涵化光。雅言书当理,不见一日长。放乎子列子,君其乐彷徉。
刘彭城《咏列子》:御寇卧郑都,子阳归之粟。固辞得无受,妻子怨窘束。君非自知我,人事故反复。俯仰未及终,类傌首邦族。始知至人心,避荣乃避辱。如何当路子,扰扰事干禄。
刘公是《读列子赠几太博胜之殿丞君章监丞》:五岳穷云霓,沧海不可游。玉台焜朝日,珠华媚飞虬。飘飘群仙子,来往何其稠。咫尺视千里,俯仰移九秋。潮波有时起,势若空中浮。禺强受帝命,巨鳌举其头。迩来百万祀,无复迁播忧。龙伯何为者,修干曳长钩。不知意谁憾,似与聱为仇。六鳞既潜举,二山忽漂流。众真失其常,荡析不自谋。孰云飞升乐,奔迫良可愁。盈虚诚难必,藏壑有亡舟。至人纵大观,夷险固悠悠。如闻帝凭怒,侵减龙伯俦。且欲招群仙,复还故时丘。勉哉凌云迹,永谢北极幽。
吴莱《列子》:真梦本非梦,万事蕉下鹿。力命每相持,御风身乃足。
耶律铸《醉读列子》:独醉亭中独醉仙,唯知仙遁办逃禅。等闲嚼蜡横陈际,却味冲虚力命篇。
徐世昌《海西草堂集·晚坐》:“欲访冲虚子,泠然正御风。”
标签: